当前位置:首 页 >> 详细内容  
中国建筑的国际化背影
(2007/2/2)
只几年时间,曾经终日埋首于图纸的建筑设计师,已成为中国不乏时尚色彩的明星职业。在他们的背后,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无边无际、令几乎所有国际建筑师眼睛发亮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市场。

  2006年,中国建筑的热闹与喧嚣一如往昔:2008奥运主会场“鸟巢”主体完工,CCTV大楼也已破土动工。这些担负着特殊历史使命的建筑在观望、质疑声中逐渐尘埃落定。

  东方西方,本土异域,知名的,无名的,全都汇聚于此。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前所未有地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在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中,中国的建筑艺术正逐渐融入,并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这是2006年中国城市建筑热潮下中西方文化冲击对立又不得不统一的一个缩影,每个城市每个角落都在日益的精致化和国际化,城市的外貌变化足以惊人,它期待被重新定义。这种定义同时也承载了宏大的历史背景,更是一个历史的剪影。

  蜂拥而入的境外事务所

  进入栖息于北京增光路一隅的阿奇贝斯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大门,刚从多伦多回来的原阿奇贝斯首席设计师刘亮在他那间充满着浓郁中式味道的办公室里兴奋地告诉记者,“阿奇贝斯从2006年10月1日起已正式与澳大利亚最大的工程公司GHD合并,成为GHD在中国的惟一分支机构。”据刘亮介绍,GHD承担了2006年多哈亚运会主会场的设计工程,以及阿拉伯迪拜方圆5公里海域的填海度假型酒店的建造计划。这家全球拥有4000多名员工的事务所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切入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

  2006年12月11日,在中国加入WTO五周年之际,《外商投资建筑设计企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也正式实施。GHD在这个时间段选择进入中国,似乎已有一个非常完备的远景规划,借道阿奇贝斯是它在中国的便利选择。

  但在这场赶集大潮中,GHD显然是一个晚到者。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知名或不知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怀揣着极大的兴趣在观察中国市场,摩拳擦掌。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工程公司和设计咨询公司中,有160余家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

  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关闭了将近50年。“当这个市场一旦打开,很多大型建筑对于中国设计机构而言,确实不熟悉,比如歌剧院的构造,比如体育场馆的设计。”艺术家艾未未如此说道。

  全新的建筑给中国建筑师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瀚时国际建筑事务所总设计师余立曾与国外合作一个大型的歌剧院项目,在整个项目的参与过程中,他回忆起来的只有“震撼”两个字:一场歌剧《奥赛罗》所需要的道具集装箱数量与体积都成为歌剧院设计的借鉴标准之一。据说,当初国家大剧院开始招标时,许多中国建筑设计机构对于国际标准还是“一头雾水”。

  近几年来,国外建筑师在中国重大项目中频频中标,随后产生了一系列争议。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看来,这些现象与有关从业人员的社会心态、政治决心以及民族自信心不无关系。“中国人逐渐能从世界的视野来看待今天的建筑文化,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崔恺说。国外建筑师承担中国重要的建筑工程设计,说明中国这个庞大开放的建筑市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包容力。

  资深建筑评论人史建也认为,境外设计机构的大规模进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对于西方建筑文化的接纳与借鉴,从而会推动整个建筑设计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1996年到2006年,中国持续不断的建筑热,吸引着不同国籍不同代际的建筑师齐聚于此,由此也衍生出复杂的生态链条,既有全球顶尖的一流建筑师事务所,也有打着别样旗号的末流设计机构,有的为牟利而来,有的则期望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惊世杰作。建筑设计市场的开放,无论人们的心态是抵制、排斥还是谨慎的欢迎,不可否认的是,境外设计机构的大规模进入,让中国本土的建筑师不得不与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原来只出现于书本上的国际著名建筑师直面竞争,这是幸运的,也是残酷的。

  “中国加入WTO后,增强了国际上的经济往来,国外的先进思想与高科技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建筑市场也不例外,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与国际著名建筑师、设计师合作,是我们学习的机遇,中国建筑师将在公平的竞争中迅速成长起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中方设计者、青年建筑师赵晓军道出了一批建筑师的心声。

  走出去的中国建筑师

  “别忘了是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崔恺这句话曾经被南方某知名媒体用做大标题。当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时候,只有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中国,一代青年建筑师正在迅速成长,并逐渐在世界建筑舞台上崭露头角。

  2006年12月20日,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总建筑师马清运出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就职仪式在上海举行。南加州大学教务长MichaelJackson表示,“马清运是中国的世界级建筑师,拥有全球视野,南加州大学第一次聘请非美国籍人士担任这一职位是个突破传统思维的决定。”

  马清运是中国青年建筑师被国际主流建筑界关注的杰出代表,但并非惟一。在此之前,北京大学建筑中心主任张永和出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与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创作的席殊书屋、北京远洋艺术中心、山语间、二分宅等一个又一个对中国当代建筑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在不断革新国人传统建筑观念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

  在史建看来,马清运和张永和在国内做设计的近十年时间,刚好是见证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张永和在北京大学,马清运在国内做设计其实都走到了一个极限,他们认识到东方的建筑设计存在着不断突破传统的可能性,而要突破这种传统似乎还要做更多的努力。”于是,带着国内的建筑理念、东方的思维方式以及超速城市化发展的生猛状态,前往西方,期望去颠覆西方传统和城市规划固有的思维观念,反过来对中国建筑设计形成逆向的冲击,对于这些建筑师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们的这种选择与转机,会对西方的建筑教育注入生机,而且,也会充分调动国内的建筑资源。”史建表示。

  如果说,马清运和张永和更多地依靠建筑策略,通过教学和建筑思想去颠覆西方传统教育思想的话,实战派的建筑师们则在影响世界的建筑设计上做了很好的补充。

  2006年3月28日,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米西索加市40多年来进行的首次国际建筑设计公开赛结果揭晓,中国建筑师马岩松为该市一栋60层高的标志性公寓楼所做的设计方案胜出,获得该建筑的设计权。一些报纸根据其设计大楼的外型,将其昵称为“玛丽莲·梦露大厦”。

  从“浮游之岛——重建美国世贸中心”到“玛丽莲·梦露大厦”方案设计的夺魁,这个年轻另类的中国建筑师毫不留情地颠覆了中国建筑与建筑师的传统秉性,让业界哗然。

  朱锫工作室总设计师朱锫作为惟一的华人建筑师,2006年参加了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邀请展,与建筑大师盖里同台设计。

  “事实上,很多建筑师都是殊途同归,”刘亮说,“当一个建筑师从西方回归中国,最终的视野面向全世界的时候,不管在哪里,都能作出优秀的作品。”随着阿奇贝斯与GHD的联姻,刘亮也已荣升为澳大利亚GHD公司全球首席设计师,他此后面对的是更宽广的建筑舞台与视野。

  不可限量的未来

  瑞士赫尔佐格-德默隆建筑事务所邀请艾未未作为他们设计鸟巢方案的中方顾问时对艾未未说,“我们做一个项目,如果从中不能学到新的东西,我们根本不会去做,不管这个项目有多大。”

  如果说,国际著名建筑师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话,那么,刚刚汇入世界建筑市场的中国建筑师更没有理由就此感到满足。

  中国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市场是全世界最庞大的市场,仅北京一个中等地产商的住宅开发量可能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开发量。但必须承认,与建设数量和规模相比,我们为这个时代提供的经典建筑作品还是太少。中国建筑师承担的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市场化的中国建筑市场,其实是一个年轻的市场。让崔恺感到欣慰的是,在他参与的众多中国设计方案评选中,设计最差的往往不是中国人做的,而且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

  库哈斯在他的《大跃进》中这样描述中国的建筑师们:他们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最强大的建筑师;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单体中的建造空间要大于一座30层的高层建筑;中国建筑师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少的设计费在做最大的工程。

  中国经济的强大,凸显了包括中国建筑艺术在内的中国文化的价值。在全球化的背影下,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挑战,中国建筑师将拥有不可限量的未来。


会员专区 |MEMBER|
用户名:
密 码:
 
  检索本站SEARCH
 
  最新公告INFO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陕ICP备05003813号
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西段21号华融国际商务大厦B座14楼 邮编:710068
电话:029-85251125  029-82309196 传真:029-82309198
http://www.sxhuachun.com Email:huachun@sxhuachun.com